廢氣處理的工藝原理是什么?
1. 物理法
稀釋擴散法:將有臭味的氣體通過煙囪排至***氣,或用無臭空氣稀釋,降低惡臭物質濃度以減少臭味。適用于處理中、低濃度的有組織排放的惡臭氣體。該方法費用低、設備簡單,但易受氣象條件限制,惡臭物質依然存在。
水吸收法:利用臭氣中某些物質易溶于水的***性,使臭氣成分直接與水接觸,從而溶解于水達到脫臭目的。適用于水溶性、有組織排放源的惡臭氣體。工藝簡單,管理方便,設備運轉費用低,但產生二次污染,需對洗滌液進行處理,且凈化效率低,應與其他技術聯合使用,對硫醇、脂肪酸等處理效果差。
吸附法:
直接活性炭吸附法:設備比較簡單、投資較小,將涂裝線排除的有機廢氣通過活性炭進行吸附,吸附率在90%以上。但活性炭達到飽和后無法進行再生,需要定期更換,運行成本高。
吸附—回收法:利用過熱蒸汽反吹吸附飽和的吸附劑進行脫附再生,蒸汽與脫附出來的有機氣體經冷凝、分離,可回收有機液體。該法凈化效率較高,但要求提供必要的蒸汽量,且有機溶劑與水的分離不很徹底,得到的混合液體品質不高,組份較為復雜。
新型吸附—催化燃燒法:主要解決低濃度、***風量廢氣物的處理,綜合了吸附法和催化燃燒法的***點。低濃度的廢氣物先通過新型活性炭進行吸附,飽和后通入熱空氣加熱,將有機廢氣從活性炭中脫附出來,變成高濃度廢氣物,再送入催化燃燒床燃燒。

2. 化學法
燃燒法:包括直接燃燒法和催化燃燒法。直接燃燒法是在高溫下可燃的有害物質分解變為無害物質,適用于高濃度的廢氣治理;催化燃燒法是將廢氣加熱到200~300℃經過催化床催化燃燒轉化成二氧化碳和水,達到凈化目的,適用于高溫、中高濃度的有機廢氣治理。
光催化技術:適用于低濃度廢氣物的處理方式之一,是以TiO?作為催化劑,反應條件比較溫和,光解速度較快,光催化的產物為CO?、H?O或其他。其主要機理是催化劑吸收光子,與表面的水反應產生羥基自由基(·OH),還會產生一種活性氧物質(·O,H?O?)。
低溫等離子技術:比較適用于低濃度、小分子廢氣物的處理。當外加電壓至氣體著火點電壓時,氣體被擊穿,產生包括電子、各種離子、原子和自由基在內的混合體。放電過程中雖然電子溫度很高,但重粒子溫度很低,整個體系呈現低溫狀態。低溫等離子體降解污染物是利用這些高能電子、自由基等活性粒子和廢氣中的污染物作用,使污染物分子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分解,并發生后續的各種反應以達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。
3. 生物法
曝氣式活性污泥脫臭法:將惡臭物質以曝氣形式分散到含活性污泥的混和液中,通過懸浮生長的微生物降解惡臭物質。適用范圍廣,截至2013年,日本已用于糞便處理場、污水處理廠的臭氣處理。活性污泥經過馴化后,對不超過極限負荷量的惡臭成分,去除率可達99.5%以上,但受到曝氣強度的限制,應用有一定局限。
生物洗滌法:廢氣中的有害物質先被水吸收,然后再被水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。
生物滴濾法:通過在單一生物濾池內同時實現生物氧化和過濾除臭的功能。
綜上所述,廢氣處理的工藝原理涵蓋了多種方法,應根據廢氣的具體成分、濃度、排放要求以及經濟性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。